医生和社工为一位老人开展认知能力评估筛查。
从前,深圳人得了大病,第一反应就是要到北上广去看专家。如今,深圳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十三五”期间,深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健康深圳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能力水平,开启了建设健康深圳的新局面,实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转变。
下一步,深圳将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为总体目标,进一步促进深圳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五年,深圳市民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1.54岁
婴儿死亡率降低至1.14‰
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4.79/10万
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44.87%
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为向全球推介的典型案例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健康成为市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也让深圳医疗在过去一年经历了一场大考。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去年春节,因为疫情不能回家过年的市民小李在网络平台上留下这样的感慨。让她意外的是,人们从恐慌到习以为常,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几个月后,深圳就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往常相比,人们只是增添了佩戴口罩、与旁人保持安全距离、外出就餐使用公筷等新习惯,深圳的大街小巷则已经恢复车水马龙、人流不息。
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中,深圳百姓感觉像平常一样,这是防控的最高境界。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深圳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月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时间实现境内确诊病例清零,保持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复工复产零发病。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深圳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一直保持总体形势平稳可控。深圳抗疫经验做法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成为向全球推介的典型案例。
医院基层社康就能治
疫情渐趋平稳之后,市民开始重新正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去年12月,患有高血压的深圳市民刘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与社康中心家庭医生面对面签约。社康中心开始为他提供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模式的高血压健康管理。来深工作生活30多年,刘先生一直不知道自己身边的社康中心就能帮居民提供多达20项公共卫生服务。在满60周岁后,刘先生还在社康中心免费接种了肺炎疫苗。刘先生感慨,“医院,市民的健康也能得到保障,真是太幸福了。”
宝宝的疫苗去哪儿打?得了高血压、医院吗?如今,市民遇到这些问题均可在社康中心解决。“十三五”时期,深圳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提升。深圳先后出台社区健康服务、家庭病床、全科医生管理等系列“强基层”工作规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元,新建社康机构59家、增长8.6%,新增全科医生名、增长33.6%,万人全科医生数由3.12名提高到4.03名、增长29.2%。此外,深圳新增床位1.1万张,医院9家。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2个,推荐认定高层次人才名,评选确定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98名,新增执业医师名。
目前,深圳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为推进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网格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基层医疗集团为龙头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诊疗量占比达到79.5%。
重点优势资源增长基本实现“大病在深圳就能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深圳缺乏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居民看大病总得跑去北上广。随着“三名工程”实施,一批像中山七院这样,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医(名科)、名院和名诊所(名诊疗中心)先后落户深圳,优质医疗资源在这里聚集。
建院3年,位于光明区的医院总是一派繁忙景象。“专家们常驻深圳,让我们不用再往返广深看病,很暖很安心。”消化医学中心病房的患者告诉记者。中山七院副院长、消化医学中心主任张常华教授说,建院3年来,中山七院建立了消化医学中心、肾脏病中心、神经医学中心、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等优势科室,为患者提供省内一流高水平医疗服务,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患者前来就医。
年初,深圳提出“卫生强市”战略,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全面优化结构。“十三五”期间,深圳实施73个卫生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医院等12医院,其中有10家布局在原特区外区域,逐步解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5年来,深圳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十三五”期间,市、区两级政府落实投入责任,累计投入.1亿元,推动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其中80个在原特区外。医疗卫生机构数由家增加至家(不含社康机构),增长了50.6%;床位数由3.38万张增加至5.65万张,增长了67.2%,千人口床位数由3.35张提高到4.20张。
此外,深圳还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药品GPO集中采购改革、取消耗材加成等方式,调整医院收费价格,减轻居民的就医负担。近年来,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年下降,年下降到14.42%,远远低于全国28.8%的水平。年,深圳的政府卫生健康支出达到.5亿元,增长31.3%,参保人本市就诊率达98.1%,医院市外医保患者住院占比达40%,大病在深圳就能看基本实现。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在过去五年里,深圳市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与年相比,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80.66岁提高到81.54岁,婴儿死亡率从1.83‰降低至1.14‰,孕产妇死亡率从5.3/10万降低至4.79/10万,居民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0.49%提高至44.87%。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全球影响力卓著的健康城市,市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深圳的卫生健康工作将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为总体目标,以“扩容提质、争创一流、打造样板”为主线,以原特区外地区为重点,加快补齐卫生健康重大设施,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着力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科研能力,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深圳将如何保障人们的健康?在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深圳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院内医疗服务向院外健康服务延伸,从传统诊疗向精准诊疗转变。此外,负责人还表示,到年,深圳床位总数达到8.29万张,医生总数达到5.5万名,医院总数达到60家,医院总数超过26家,社康机构总数达到家以上,建成2家国内领先的重大疾病防治中心,争取全市有3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
晶报记者姚慧苹/文图片为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