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提三争”争先进位
淄博高新区:聚力打造五大新高地
□记者杨淑栋
通讯员杨钰程李士龙报道
本报淄博讯近日,记者走进新华医疗制药设备车间,新上的BFS设备引人注目。“以前只有德国的一家企业可以做这个设备。针对这项技术,我们单独立项攻关。经过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设备各项性能参数已达到国外同类型产品水平。”新华医疗BFS产品经理周利军介绍,该设备不仅废料率低、绿色环保,还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工艺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被定位为国内最先进的无菌保障性技术设备。
近年来,新华医疗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丰硕。年,公司全年研发投入4亿多元,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项,授权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共参与起草国家标准40项、行业标准84项。
1月31日,淄博高新区年工作总结表彰暨“三提三争”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全区上下干事奋进春潮涌动。新华医疗作为一家历经80年的红色国企,入围年淄博市综合百强企业和年淄博市工业百强企业榜单。“年是新华医疗创建80周年,我们将走深走实‘三提三争’活动,继续跑起来、冲起来、干起来,奋力实现目标任务。”新华医疗董事长王玉全说。
年是淄博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迈向第二个30年的首战之年,淄博高新区将切实开展“三提三争”,全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高端产业新高地、改革开放新高地、产城融合新高地、品质民生新高地等“五大新高地”。
淄博高新区激发创新能级再提升,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借势借力“国家高新区科学城合作联合体”平台,加速推进独角兽生态岛等科学城TBD项目和双创公园城众创基地建设;完善产学研全周期服务链条,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构建科技成果孵化、项目落地、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快34个高端产业项目建设,加速MEMS、光电子、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聚链成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微系统产业基地,构建新能源制造、智能微系统两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全区正持续调动全要素服务大项目。抓好总投资亿元的86个市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指挥部+专班”模式,“一项目一方案”全生命周期服务,力争年度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达%以上;完善“管委会+公司”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园区运营、项目建设、“双招双引”、城市管理等加速公司化运营,全面塑成体制机制新优势;依托两个海外孵化器、9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海外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打造“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淄博高新区将锚定“三提三争”起而行之、争先进位,在加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中走在前列。
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
张店区念好农产品种植数字经
□记者刘磊通讯员刘一鸣报道
本报淄博讯“大棚内的温度要保持在5℃到28℃之间,最低不能低于0℃,最高不能超过30℃,不然草莓就会停止生长。这几天降温,所以有时就要适当开灯补温。”2月9日,走进淄博市张店区华果源数字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华果源示范园”),负责人陶总裁正通过手机安装的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检查着草莓大棚的各项温湿度数据。
手机在手,种地不愁。如今,作为80后“新农人”的陶总裁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光照风速、温度湿度、土壤状况等数据,还可以实现对大棚的精准控制,完成滴灌补水、卷帘通风、科学施肥等工作。
“五亩地,现在两个人就能收拾利索。而且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还可以判断草莓的成熟程度,知道草莓何时口感更佳、味道更好。”陶总裁嘴角带笑,言语间满是自豪,“咱这草莓30元一斤,不愁卖。”
近年来,张店区抢抓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开辟数字农业发展新通道,让数据成为农民生产的“新农资”,手机成为农村生活的“新农具”。作为张店区先试先行的数字农业科技示范园,年,华果源示范园通过建设智慧大棚,引入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种植草莓,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数字化管理。
虽然室外春寒料峭,但在大棚的智能温室内,立体无土栽培的草莓苗长势良好。这种专门引进的“穴盘”苗,种植在悬挂式槽架中,椰糠做“床”,能更好地保证草莓根系的透气性和水肥吸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数字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过去农业‘靠天吃饭’的限制,也让草莓产量的稳定性得到保障。”陶总裁边说边在手机上操作,按下“光照”选项后,草莓苗瞬间沐浴在粉紫色的补光灯下。
“与传统大棚相比,同样的面积,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化的智慧大棚能节省大约40%的人力,增加至少30%的产量。”在华果源示范园合伙人杨兆东的印象里,传统草莓种植是个熬煞人的辛苦活儿,尤其是草莓成熟期,“凌晨两点就得早起干活,弓腰摘果,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忙活完棚里的活儿,还得马不停蹄地拉到市场上去卖。”
而现在,立体无土栽培的草莓,不仅好吃,还好看,更适合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产出的草莓更是供不应求。
眼下,正值草莓的收获时节,大棚里硕果累累,喜迎丰收。“除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我们还计划开通视频直播,向更多消费者展示这种安全绿色的草莓种植方式。”陶总裁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已了然于胸。
村庄高颜值生活好品质
桓台县:省级卫生村实现全覆盖
□记者杨淑栋
通讯员罗静于军报道
本报桓台讯“打扫卫生,治理环境,村庄换新颜,生活节节高。”近日,桓台县马桥镇东潘村的大喇叭反复宣传着爱国卫生环境整治的内容。只见村民们拿着扫帚、推着小车,在房前屋后忙得热火朝天,几辆挖掘机和垃圾清运车将原本堆满垃圾和落叶的沟渠也清理得平整又干净。
近年来,桓台县开展卫生村庄创建活动,让东潘村这个往日偏僻小村完成美丽逆袭。“我们村是个小村,90来户多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东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辉说,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对村里东西、南北两条主路进行了维修,并对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年,我们在主要街道两侧栽种了樱花树,去年4月下旬,又对村里的绿化进行了完善提升,栽种了冬青、四季玫瑰等。”如今,东潘村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村验收,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对于村庄发生的变化,村民高乃东十分高兴。“这几年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美了,村民还免费喝上了纯净水。俺们村一定会越来越美丽,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在桓台县荆家镇东刘村,村庄容貌也在悄然蜕变。东刘村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落实“门前三包”、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情况等作为村内信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党员干部和每位村民落实参与环境整治的情况通过信用积分体现出来,每月进行考核公示,既营造了“网格争先进、户户创示范”的良好氛围,也实现了环境整治的规范化、常态化。
据了解,自年以来,桓台县把卫生村镇、健康村镇创建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推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普及健康教育,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开展除“四害”、病媒生物防治、居民生活饮用水监测等活动。目前,桓台县个村(社区)全部建成省级卫生村,实现了省级卫生村全覆盖。
“通过省级卫生村创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桓台县卫生健康服务中心主任董景涛说,“全县乡村焕然一新,已初步实现‘村庄高颜值、生活好品质’,既推进了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也提高了村民的舒适度、满意度、幸福感,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迅速复工,齐鲁石化——
加足马力生产保障能源供应
□记者王佳声
通讯员张泽月朱亚菲报道
本报淄博讯清晨5点30分,在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10余辆新能源运输车有序驶入厂区。接下来,工人们将捕集的高纯度二氧化碳装罐,运往70公里外的高青县胜利油田采油区,并将其注入油井,实现驱油封存。这个项目就是全国首套百万吨级“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
这个项目实现了驱油与减碳的双赢。据统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万吨,相当于植树近万棵。
齐鲁石化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以开局精彩带动全年出彩。春节过后,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迅速复工,开好局、起好步,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据估算,年齐鲁石化批复可研的0万元以上项目共计25个,总投资38.28亿元。
在齐鲁石化氯碱厂燃料电池用氢项目现场,前来充装氢气的车辆络绎不绝。“该项目每年可外送氢气千万立方米,供0辆轿车分别行驶10万公里。”技术员黄德新给记者算了一笔环保账。
作为一家集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一体,配套齐全的大型炼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齐鲁石化每年生产多种石油化工产品,被誉为“炼化企业博物馆”。
新春伊始,齐鲁石化积极履行央企能源保供责任,开足马力稳生产。1月,齐鲁石化干部员工克服低温天气影响,优化组织生产,排查消除设备隐患,维护装置安全稳定运行。全月累计加工原油95.04万吨,生产汽柴油49.04万吨,乙烯6.71万吨,发电2.29亿千瓦时,二氧化碳出厂量创月度新高,生产经营实现开门红。
当下,正值农民春耕农忙时节,齐鲁石化优化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节奏,努力做好农户春耕期间的油品供应。作为山东省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齐鲁石化积极承担油品供应责任,迅速调整炼油生产方案,多管齐下提高柴油产量。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增加原油加工量,改进柴油加氢装置,做好统筹平衡,努力增产柴油,确保农民春耕油品不“断粮”。1月共增产柴油3.53万吨,并计划2月进一步增加柴油产量,为春耕提供充足油品保障。
淄博航空港项目建设忙
□记者刘磊通讯员李名杨报道
位于淄博市张店区的淄博航空港项目,总投资6.6亿元,是山东省优选项目、淄博市重大项目,也是淄博市第一个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商业综合体项目。2月6日,淄博航空港项目建设现场有序复工,一派忙碌景象。
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数字化
高青县“五化”引领特色农业发展
□记者刘磊
通讯员王克军石晓静报道
本报高青讯2月6日,在高青县木李镇东宫村轩梦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一个个圆润透红的西红柿垂在枝头,格外诱人,种植户纪相忠正忙着采摘、装盒。
“咱这西红柿口感好,糖分高,一斤能卖十多块钱。这段时间,更是不愁卖。这一茬准备发往济南和石家庄。”纪相忠笑着介绍,“我这二亩西红柿大棚别看不大,但只要干好,一年也能装进口袋十多万元。”
如今,高青县西红柿种植面积已突破两万亩,涌现出专业村33个,西红柿特色栽培专业合作社3个,以西红柿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
随着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的“高青西红柿”实现了从行业知名到市场知名、从产地优势到产业优势、从产品经济到品牌经济的飞跃。
农业一直是高青县最亮的标签。目前,该县不仅拥有万亩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轮作播种面积,还拥有高青黑牛、高青大米、高青西红柿等15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
如何破题“萝卜白菜装筐就卖”的尴尬局面?大力发展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数字化的“五化”农业,成为高青县不断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关键一手。
去年底,高青县不仅发布《“五化”农业标准和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还公布了首批“五化”农业实施成果,包括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高青西红柿等在内的一大批“五化”典型样板。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内,“五化”农业在高青县特色产业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五化”标准将成为高青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外促力;特色产业均完成10个“五化”农业样板打造,成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标杆;产生2至3个符合“五化”标准的产业集群,在产业政策、金融保险、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培育10家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
在高青县,一粒米、一棵菜、一头牛、一只虾,以往这些初级农产品收益不高的痛点正逐步演变为拉动强县富民的亮点,一批百亿元级乃至千亿元级优势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借助农业农村资源禀赋,高青县有条件、有能力把农业质量效益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持续围绕‘五化’农业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高青县委书记刘学圣说。
“放心消费在淄博”十大提升行动启动
□记者刘磊通讯员贾莹周赤诚报道
本报淄博讯为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2月8日,淄博市市场监管局启动“放心消费在淄博”十大提升行动。
淄博市市场监管局将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通过组织开展“放心消费在淄博”十大提升行动,促进消费不断增长、升级,着力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擦亮“放心消费在淄博”品牌,促进全市消费持续恢复,扩容提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努力把淄博打造成放心消费环境新高地。
两节期间文旅拉动消费余万元
□记者王佳声报道
本报淄博讯2月10日,淄博市政府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春节期间淄博市文化旅游市场有关情况。
据统计,淄博市春节假期(1月21日—1月27日)纳入重点监测的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3.26万人次,营业收入.27万元;元宵节期间(2月4日—2月6日)纳入重点监测的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3.8万人次,营业收入.8万元。淄博市、区(县)两级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万元,减免28家收费A级旅游景区门票余万元,开辟线上促销渠道,销售文旅产品近14万件(套),累计带动消费余万元。
第二届淄博城市戏剧节开幕
□记者杨淑栋报道
本报淄博讯2月11日,第二届淄博城市戏剧节暨中国淄博第五届五音戏艺术节在淄博大剧院拉开帷幕。国家京剧院带来《上天台》《挑滑车》、垫场《断桥》3个精彩篇章,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五音戏《追梦长歌》,淄博市演艺中心京剧院复排的京剧《焦裕禄》,淄博市演艺中心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歌剧《江姐》也陆续与观众见面。
本届戏剧节以“戏剧点亮城市”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通过戏剧节的平台,充分展示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艺术创作新成果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风貌,打造“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年“淄博—高校人才直通车”线下首发
□记者杨淑栋报道
本报淄博讯近日,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位于淄博经开区的吾悦广场举办年“淄博—高校人才直通车”首场线下招聘会。本次招聘会组织新华医疗、卓创资讯、鲁泰纺织、得益乳业等家企业现场招贤纳士,提供各类招聘岗位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人次。
近期随着全国各大高校开学季的到来,淄博市人社部门将加大“淄博—高校人才直通车”招聘力度,组织市内优质企业到省内高校和东北、西北等区域高校开展校园招聘。
7校获评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
□记者杨淑栋报道
本报淄博讯近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关于公布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遴选结果的通知》,华侨城小学、淄博柳泉中学、范阳中学、临淄区实验中学、淄博实验中学、淄博第四中学和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等7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
淄博市将以此为契机,继续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环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与路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推动创新教育实施和创新素养培育工作。
淄博发放首笔“绿色产业贷”
□记者刘磊通讯员徐洋王继涛报道
本报淄博讯2月7日,在位于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的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态无人农场内,春耕备耕各项工作正有序展开。“现在正是用钱的时候,这笔贷款非常及时,为公司实现‘种子可控’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公司董事长朱俊科说。
这笔贷款是农行淄博临淄支行近日为禾丰种业发放的0万元“绿色产业贷”,这也是淄博市发放的首笔“绿色产业贷”。农行淄博临淄支行了解到该公司绿色产业项目缺少资金的信息后,立即组织客户经理主动上门调查,与担保机构沟通信贷手续,及时收集整理上报资料,持续推进信贷流程,实现了该笔绿色产业贷款的成功发放,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供给的同时,也有效满足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
全负荷生产力争首季开门红
□记者王佳声通讯员张清新报道
2月12日,在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管控大厅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记录生产数据。春节过后,该公司加大马力,全负荷生产,争取首季开门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