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秦娜
在甘肃抗疫战场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不曾走进隔离病房,却和院内医护一样,与患者面对面;他们没有露出脸庞,却用声音守护着每一位求助者,他们就是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急救人”。
合理调度、接诊发热患者、转运伊朗回国人员……过去的3个月里,在每一通求助电话里,在每一次紧急转运中,甘肃“急救人”直面病毒风险,为生命“摆渡”。
尽管看不见他们的脸,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眼。因为,每一双眼睛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抗疫尖兵默默坚守付出的故事。
挑战:与疫情转运“一肩挑”
“全员取消休假。”1月25日,我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当天,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战疫也全面打响。
转运组部分队员集结。
“既要做好的正常接诊,又要承担起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转运工作,说实话,压力很大。”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副主任肖文坦言。
“这个时候就应该我们上”,“如果武汉需要,我们也愿意去”……一时间,一封封请战书飘然而至,大家纷纷报名上抗疫一线。
很快,中心成立了转运医疗救治、综合协调、后勤保障等4个工作组。集中培训、制定工作方案、规范各项流程、改造单位内部通道……一切准备就绪。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物资紧缺。”肖文说,尽管之前有一部分物资储备,但是真正运行起来后,物资消耗非常快。
怎么办?一方面减少运行中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群策群力筹措物资。
“得知紫外线照射可以消毒后,我们有位护士第一时间垫资购买了6台紫外线灯。”肖文说,接诊没有发热的病人回来后,防护服经过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后就可以重复使用了。
只要转运过发热患者,车辆人员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终末消毒。
在肖文看来,更大的压力来自如何防止院前感染。“我们面临的风险是未知的,不知道接诊的患者到底是不是疑似或确诊病例,因此只有从点滴做起,把每一个环节执行到位,才能把工作人员自身和患者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工作人员进行消杀。
“只要接到发热患者,就必须回中心进行终末消毒。”肖文解释,不但要对车辆进行喷洒,整个治疗舱内也要进行擦拭消毒,一次终末消毒就需要一个小时。
调度员24小时值守、转运组24小时轮班、洗消组24小时连轴转……疫情期间,所有人员超负荷运转。
调度:严守战疫第一关
疫情期间,甘肃省急救指挥中心高效运转。
疫情发生后,为了确保每一通新冠肺炎相关的呼救电话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中心迅速制定新冠肺炎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编印了新冠肺炎工作手册,设立新冠肺炎防控专席。
“我咳嗽了,是不是得了新冠?我发烧37度4,医院……”曹娟回忆,疫情初期,每天咨询求助的电话此起彼伏,由于人们对这一新发疾病都不了解,求助的人都非常紧张。
如何准确分流不同类型患者、高效配置救援资源就成了曹娟和同事们考虑最多的:对于有流行病学史,并且有症状的患者,直接分配到转运组,由转运医院;对于没有流行病学史,没有症状的其他患者,电话指导其医院;对于非发热的突发疾病,询问清楚后,派进行转运。
调度员认真接听每一通呼救电话。
除了正常的调度工作,曹娟每天做最多的就是对心理恐慌的求助者进行耐心安抚和疏导。这样一来,平时处理一个求助电话只需1分钟左右,疫情期间,平均时时长达到3分钟。一个8小时班下来,曹娟常常口干舌燥。
和曹娟一样,随着疫情的变化,面对焦急的呼救者,每位调度员都认真接听每一个电话,及时给予急救指导,在幕后守护着生命线,为急危重症患者畅通了绿色通道。
截至3月底,信息调度团队共接听咨询求助电话通,用心严守战疫第一关。
转运:与病毒“零距离”
既要承担着兰州市新冠肺炎相关患者的院前救治、转运、应急救援等工作,还要完成一些特殊的转运任务。对于转运组来说,每一次,都是与病毒“零距离”。
2月9日,按照“集中救治”的方案,分散在平凉市三个县的确诊病例需要集中到平凉市进行救治,这次跨县域确诊患者的转运任务就落在了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医护驾”三人组准备奔赴平凉执行确诊患者转运任务。
转运组井旭东、杨杰、王成栋“医护驾”三人组日夜兼程,辗转崇信县等地,两天内将7名确诊病人转运到平凉市。2月13日,他们又赴平凉协助转运两名确诊患者。
辗转平凉三地昼夜转运。
3月4日、5日,两架从伊朗德黑兰直飞兰州的包机先后降落在中川国际机场。接到指令后,肖文带队,调集10辆负压救护车,从3月4日开始连续3天前往兰州新区转运病患者。
“所有指标异常的人员都要‘一人一车’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这就意味着转运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肖文回忆,3月5日所有人连续工作18个小时,6辆负压车一直转运到凌晨3点。
转运伊朗回国人员。
“为了抢时间,所有人的防护服一穿就是一整天。”同样参加了此次任务的中心分站站长张帝琰说,只有中午的时候,大家把防护服解开一点,露出脸,站在路边迅速地解决了一顿午餐。
“担心肯定有,但是执行任务的时候就都忘了。”张帝琰说,看到从伊朗回来的同胞,有的还带着才一两岁的孩子,只想着尽力多帮他们一些。
疫情期间,转运医院。
对张帝琰来说,转运工作的难度还在于时间的不确定性。在负责确诊病例出院后复检转运工作的那段时间,他经常晚上两点多才结束工作,早上6点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每天,张帝医院,等检查结束后再把他们送回去,然后再回去进行全面消杀。如此往复,最多时每天接送6、7位患者。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疫情一开始,张帝琰和很多同事一样,开始了独居的“隔离”生活,就连吃饭也是家人做好后放在门口,然后他再去取。
“转运组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是90后,面对高风险,没有一个人退缩。”每次说到同事,肖文都感动满满。
截至3月底,转运组累计出车次,救治、转运发热及疑似患者人。
赴京:风险中分流入境人员
“没问题,我早都跟家里人说好了,做好4月底才能回家的心理准备。”3月上旬,中心接到派转运组到北京执行入境来甘返甘人员接转任务的指令,当肖文询问司机班班长郭峰能否参加时,郭峰毫不犹豫。之前,他已经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一直住在专门的隔离点里。
3月11日,作为专家组成员,中心院前急救部部长郭学慧最早到达北京。对接工作后,3月13日,他就开始和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驻京办、飞天大厦共40名相关人员进行了基本知识、个人防护和消杀技术的培训。之后,他又对每个人进行单独指导操作,纠正错误程序。
郭学慧现场指导工作人员穿戴防护服。
“在北京的工作人员一开始都很紧张,经过讲解和培训后,大家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郭学慧说。
3月14日,接到赴京通知后。郭峰和王成栋携带物资驾驶负压救护车,从兰州出发马不停蹄,当晚11时到达北京。
第二天,郭学慧就和同事们分为两组,轮流在位于首都机场国际展览中心入境人员集散点,开展分流工作。根据专业特点,郭学慧和同事还设计了甘肃省入境人员基本信息调查表。
“从早上过去熟悉流程后就正式‘上岗’,回到住地已经凌晨5点多了。”第一天的工作令郭学慧难忘。在工作现场,郭学慧和同事仔细询问每个人的境外生活史、学习史,以及有没有其他症状等问题,认真评估每一位过境人员。
每天,郭学慧和同事都要对每一位入境人员进行认真评估。
从刚开始每天接三四位入境人员,到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过近40名入境人员,穿着防护服的郭学慧常常忙得汗流浃背。不仅如此,每天他还要接听很多咨询电话,面对情绪焦虑的留学生、家长以及准备回国人员,他总是贴心安慰,耐心解答流程等问题。
4月4日,完成了北京的任务,郭学慧和同事们返回兰州,此时距离他上一次回家已经一个多月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所有人员齐齐整整,这些都是靠整个团队的协作和每个人无私的付出。”回顾战疫的这几个月,肖文双眼几度湿润,有感动,有欣慰,也充满了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