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恒信)于年7月成立,年1月,海通证券完成对海通恒信的收购。公司总部位于上海,业务领域涉及先进制造、交通物流、城市公用、能源环保、数据信息、工程建设、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行业。经过多年深耕,公司资产规模已超亿,员工总数余人。公司秉持“跨界思维、创新驱动、对内优术、对外取势”的经营方针,有效落实“一大一小、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为大中型企业客户、小微企业及零售等客户提供创新的、定制化的、综合的金融服务,形成了券商特色的资源与资产协调配置、规模与收益均衡发展的优势。
本期“大咖说”邀请到了同数云的客户“海通恒信”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徐国华,共同探讨数字科技在这家近20年的融资租赁企业中的发展与应用。
图
海通恒信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徐国华
自年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后,徐国华便一直深耕于IT领域。他曾先后任职于盛大网络、大众点评、房多多、平安租赁等知名互联网及融资租赁企业。年,徐国华加入了融资租赁行业的领军企业——海通恒信,负责组建金融科技部,带领近人的技术团队,主要攻坚于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赋能融租、物联网在融租领域的应用等多项技术难题。
融资租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虽然融资租赁在中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但其发展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尤其是最近的这十多年,行业从爆发式扩张的时代逐渐进入了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
在徐国华看来,融资租赁已经告别了轻松赚钱的时代,每一家租赁公司都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他们意识到依靠过去粗放式的业务模式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行动落后的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各大融资租赁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创新业务模式,从更精细化的角度经营,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加大科技投入、布局数字化转型成为了行业内众多公司的共同选择。
然而,相较于其他科技成熟度高的行业,如互联网行业,或者相对整体金融行业来看,融资租赁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这表明,融资租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预示着行业内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转型,犹如在疾驰的汽车上换车轮作为国内第一梯队的融资租赁公司,海通恒信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走在了行业的前沿。
“虽然我们海通恒信在行业内走得靠前一些,但目前仍然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正努力从系统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迈进。”徐国华坦言。
和任何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一样,海通恒信的科技发展也是被快速扩张的业务推着往前跑的,支持业务的快速成长是科技部门的第一要务,在前期的发展阶段必然是怎么快怎么来,烟囱式的业务系统建设如火如荼,这种做法虽然在当时起到了预期的作用,但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指数级增加,这种被动式的科技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历史包袱问题日益突出:
在技术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迭代更新,公司仍在使用十多年前的开发技术,这不仅限制了业务发展的效率,也给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风险;在数据管理方面,各系统间数据呈现孤岛状,无法有效整合形成全局分析,影响了公司对业务趋势的准确把握和决策。
此外,由于系统间的割裂,重复性建设成为常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臃肿的业务系统的维护和新功能的迭代成本越来越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业务的拓展。
当然,这些是任何一家公司在规模化发展中必经的成长阶段,只是它们给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既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又能在业务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及时跟上公司的战略步伐,用徐国华的话来说,这就像“在疾驰的汽车上换车轮”,极具挑战性。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自年以来,海通恒信金融科技部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重新梳理了历史包袱和现有系统,针对以往割裂的系统进行整合和升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金融科技部逐步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升级工作。他们淘汰了旧有的技术体系,替换成现有的主流技术;摒弃了垂直的烟囱式系统,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沉淀到中台底座上;同时稳步推进微服务化、技术中台、业务中台的持续建设,以更好地适应业务变化。
虽然整个过程痛苦且漫长,但徐国华坚信这是值得的,“通过技术的升级,我们可以避免数据孤岛和重复性建设,使系统更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将帮助我们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长期精细化运营的历程。对徐国华而言,海通恒信的金融科技部肩负着保障公司使命达成的重要职责,正逐步从后台支持向中台赋能及业务驱动迈进。
*以上内容基于对海通恒信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徐国华的采访整理成稿,本篇专访上篇讲述海通恒信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下篇将继续呈现海通恒信在金融科技、物联网等方面的发展与应用。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