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王海宣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工信部的一纸号令,带动数家车企紧急赶制支援抗疫一线的负压救护车。
1月24日,工信部向全国下达首批辆负压救护车的紧急生产任务,部分订单要求在2月5日交付,前后不到两周时间。接到任务后,江铃汽车、上汽大通、宇通客车、华晨汽车、北汽福田、福建奔驰、奇瑞瑞弗等12家企业投入生产。
截至2月6日,已有辆负压救护车陆续交付武汉,其中有部分车辆是车企捐赠。这批负压救护车承担起疫区的患者救助与转运任务,也降低了在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问题。
但随着防疫形势不断发展,各地对于救护车的需求仍有很大缺口,车企接到的订单一时间难以消化。此外,因负压救护车的特殊性,其生产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多地尚未到复工时间、道路物流受限多重因素影响下,救护车的生产困难也正在显现出来。
紧急赶制出百余辆
与普通救护车相比,负压救护车多了一套负压空气循环净化系统,可以实现“负压隔离”。国家卫生部的要求是,负压系统要达到每小时换气为20次,负压值-10Pa至-38Pa之间,过滤分离率99.9%。通过技术手段让车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使空气在自由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从而确保车内病人携带的病毒和细菌不会感染到车外,此外过滤技术将车内的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实现清洁化。
因为特殊的功能,负压救护车在新冠肺炎疫情区可以实现病人的安全隔离与转运。如果说普通救护车只是承担了运输功能,那么负压救护车就是移动的安全治疗室。负压救护车可以看作是普通救护车的升级版或高配版,是基于普通救护车升级改造而来,由于多了负压系统、负压舱和相关医疗设备,其造价也更高。以北汽福田图雅诺为例,一辆普通车型售价大约17万元,改造为负压救护车之后售价约30万元。
如北汽福田一样,当前能够制造救护车的企业主要都是商用车企业,如上汽大通、江铃福特、福建奔驰、宇通客车等等。但由于任务紧迫,除一般商用车企之外,还有一些专用车和特种车生产商加入进来,如宁波凯福莱、北京北铃等等。
从2月份开始,负压救护车开始陆续交付到抗疫一线。公开资料显示,2月1日,两台江铃福特全顺负压救护车完成检测,运至武汉,用于火神山、医院病人转移。2月3日、4日,江铃汽车将赶制的20辆福特全顺负压救护车到达武汉。2月5日,上汽大通、上汽依维柯、福建奔驰、郑州宇通、华晨汽车、奇瑞瑞弗、宁波凯福莱均陆续交付了首批负压救护车,总计辆。按照规划,剩余订单将在在2月20日前交付。
值得一提的是,首批百余辆负压救护车当中,有不少是企业为武汉地区防疫捐赠的车辆。宇通客车、江铃汽车先后向武汉捐赠了10辆负压救护车。而在整个汽车领域,已有近80家汽车各类企业宣布对武汉疫区捐资捐款。截至2月6日,汽车企业累计捐出款项超10亿元。
缺口仍大、生产承压
与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一样,负压救护车当前也面临市场缺口问题。因为负压救护车的特殊性,其生产难度要大大高于普通救护车。而在日常救助的工作中,普通救护车承担了大多数任务,所以厂商的负压救护车一般不会有太多储备。因此,当负压救护车的需求量猛增,在武汉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存在很大的缺口。
据了解,各家接到生产任务的车企,先后于农历大年初一(1月25日)、初二开始复工,加班加点进行赶制。尽管如此,要在10天左右时间里生产出负压救护车,仍旧是考验重重。
正常情况下,一辆负压救护车的生产,要经过基型车生产、改装两个步骤,要花费约30天时间。据了解,上汽大通因为有一批V80基型车存量,才保障了生产。而宇通客车临时改造了其专用车生产线,进行负压救护车的生产。在最为关键且耗时的密封环节,正常全车密封需要2-3天。但各车企的研发人员与工人,只能把这个时间压缩到1天。
另一大难题是生产物料紧缺。汽车制造离不开产业链,对零部件的依赖很大,但由于零部件厂商尚未复工等原因,目前零部件供应十分紧张。奇瑞瑞弗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保证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对于送货困难的供应商,公司直接派车上门取货。
但也有厂家难以拿到急需的零配件。在所有物料中,负压隔离仓最为紧缺。在2月5日最后几个小时里,宇通客车才收到供应商紧急生产的负压隔离仓,并快速安装。上汽大通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除了零配件供应问题,在物流运输方面还要雇司机,另外还要办理各种通行证,可以说任务是相当艰巨。”
据了解,2月4日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就负压救护车生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委托河南、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分别对辖区内生产负压救护车、负压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开展督导检查,了解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产品质量并按时交付。
在首批车辆投入使用以后,负压救护车和普通修护车仍存在巨大需求。华晨汽车相关人员表示,在加紧生产工信部订单任务的同时,每天接到全国各地的救护车订单20辆左右,截止到2月5日,共计收到救护车订单辆。国内最大的救护车制造商江铃汽车表示,截至1月27日,江铃已经收到救护车订单超过辆。
要消化这些订单,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方面当前全国多地尚未正式开工,救护车的生产需求难以被满足。另一方面,救护车难以与口罩一样,不同的企业可以进行跨界生产,而是需要等各个商用车企业的产能提升上来才能最终满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