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修订后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提出,广州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众急救活动,个人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同时明确,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条例》自年5月1日起施行。
个人紧急现场救护行为
受法律保护
《条例》对院前医疗急救救治提出要求,规定“”“”“”等应急系统接到报警时,得知有急危重症患者的,应当在呼救信息接听完毕后一分钟内通知急救医疗指挥机构。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按照就急、就近的原则,在呼救信息接听完毕后一分钟内发出调度指令;“”医院、区域急救医疗中心或者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直属急救站应当在接到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的调度指令后三分钟内派出“”急救车辆及急救人员。
急救人员在途中遇到车辆故障、交通拥堵等情况,预计在接到调度指令后十五分钟内不能到达急救现场的,应当立即向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报告,并向呼救人员说明情况。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协助急救人员采取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帮助,或者调派其他急救车辆前往急救现场等处理措施。
市民路遇他人突发疾病,救还是不救?如何打消救助者的顾虑?在社会公众急救方面,《条例》规定,鼓励为有医疗急救需要的人拨打“”呼救专线电话,并提供必要帮助。鼓励具备急救能力的个人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前,对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
不得以疫情防控等为由
拒收或延误救治患者
《条例》明确,医疗机构不得以疫情防控等为由拒绝接收或者延误救治患者。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在呼救信息中发现患者疑似传染病需要特殊防护的,应当指导患者做好防护,并立即发出调度指令。接到调度指令的“”医院、区域急救医疗中心或者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直属急救站应当及时派出符合防护要求的“”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
急救人员在现场救治过程中发现患者疑似传染病需要特殊防护的,应当立即向急救指挥机构报告,医院。
发生拒绝接收或者延误救治患者的,急救人员应当立即向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报告情况,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及时进行协调处理;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也可以拨打“”急救电话反映情况。必要时,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及时向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相关公共场所不配置AED
最高罚款3万
近年来,一些运动场馆等公共场所人员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在黄金时间内开展急救显得尤为重要。
《条例》规定,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体育场馆、风景旅游区等场所的管理单位,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企业,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大型工业企业等,应当配置必要的急救器械和药品,在生产经营时间安排经过急救培训的工作人员或者志愿服务人员在岗,并在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中协助开展紧急现场救护。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共场所急救器械、药品配置指导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政务服务大厅、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风景旅游区、学校、体育场馆、养老服务机构、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做好记录。违反本条例,未按照规定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条例》还规定,鼓励其他公共场所和公安派出所、消防救援站等单位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自动体外除颤器。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规划和配置规范,建立自动体外除颤器电子地图、导航和远程管理系统,方便公众查询、使用。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正推进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工作,如广州地铁、体育场馆等已实现较好覆盖。
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使用AED?
重启生命的方法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
↓↓↓
编辑
尹蓁责编
张秀丽
综合来源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信息时报、央视新闻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84.html